竹節慧眼

首頁竹節慧眼

親愛的訪客,您好!
非常歡迎您的到訪。現代人有許多困惑,滇貝仁波切為了引導現代的眾生,特別開設這個網頁,與廣大的網友們分享他的想法。仁波切希望藉由佛法和佛菩薩的智慧作為眼睛,去看世間百態。如果您心中有任何困惑,請在下方空格內寫下您的問題,仁波切將與您分享他的想法。

目前暫時還沒有進一步加入道場的計畫 可以參加放生活動嗎

05/08/2014 06:16 pm
請問尊貴的仁波切 後學想看你們去做放生義舉非常讚嘆
也想加入同行
但目前暫時還沒有進一步加入道場等等的計畫
可以參加放生活動嗎
當然是隨喜,你可以很歡喜的參加放生。

所謂的算命認命論命知命改命 請問仁波切你最重視哪一個

05/08/2014 06:12 pm
對於命運有所謂的算命、認命、論命、知命、改命
請問仁波切你最重視是哪一個?
我最重視的是因果

我應該避免獲罪而不講僧眾過失還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而去講

05/08/2014 06:07 pm
我聽說說僧過惡會有很大的罪過,因為相信所以立志不願講僧人的過失
以免獲罪,但是靜心思維一番,若是不講,對方會改過嗎?假如對方知道自己錯了
是有可能改掉,若是不知道或不認為自己有錯,那恐怕不會改過
若對方的過失對人甚至對一切眾生毫無絲毫的傷害及影響,我認為不講這種過失
是非常簡單容易的,但是若犯下對人對眾生具有危害性質的或有負面影響性質的過
失,那要不要講老實說很掙扎,因為對方是僧人,我若講出來我就獲罪,若不講出
來則可能眼睜睜看對方繼續犯錯,而在家人因對方犯錯過失而感到痛苦或困擾
所以我到底應該為自己避免獲罪而堅持不講僧眾過失,還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
而去講僧眾過失?
請仁波切開示指教一下
在恰美仁波切的極樂願文裡面提的很清楚,再仔細看的話應該會清楚。

抄經若燒了之後產生罪過該如何消除

04/07/2014 09:56 pm
你當然有說過藏傳佛教裡面並沒有抄經,所以才問你若燒了之後產生罪過該如何
消除,還有我抄經純粹是為家人祈福,但沒想過要永久供奉,因此問你怎麼辦
但你只是強調在藏傳佛教裡面沒有像漢傳一樣有抄經的方式。
又說我不知道要怎麼去處理,所以不得不選擇焚經這方法,因為認為有罪過
所以才向你請求消除焚經的罪過,仁波切你只要說出方法就好了
感恩啊
如果是你已經焚燒了,想要消罪,消罪有幾個條件,第一必須対自己所作的有一個懊悔的心,第二是在佛前作懺悔,金剛薩埵是一個很好的懺悔的法門,最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條件是從此之後堅決不再造作的決心,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有效。如果是你打算還要繼續焚燒,然後你要找一個方法去邊焚燒邊消罪的話,那麼很抱歉,我教不了你什麼方法。

請仁波切教導在家眾如何化解對方的過失傷害

04/07/2014 09:35 pm
仁波切問:我只想問你,你的學佛、修行,是為了去監督和去看別人的過患而去學習佛法的嗎
我答:在佛學院裡我從來不去看別人的過失,是在無意間看到的,在生活裡也是如此,再說,佛在世時有一次講經說法時阿那律尊者有打瞌睡,犯下這過失給佛陀看到了,所以佛陀有看到別人的過失,但是佛懂得處理出家人的過失,而在家人卻
不懂得處理加上怕產生罪過所以只好忍氣吞聲被迫吞下,我不忍心在家眾飽受
這樣的痛苦,故而講出一些過失,就是請仁波切教導在家眾如何化解對方的過失
傷害,絕非給你質疑我的學佛動機,請仁波切不要搞錯重點
若有講出很好的方法,那你就是在家眾的大恩人了,會盡形壽供養你紀念你緬懷你
憶念你,若不講出來,在家人可能會因為受不了某些過失的折磨(太痛苦了)而選擇
捨棄佛教另皈依其他宗教,因為不再信佛教,所以斷絕了學習佛法的機會
一想到這,我的心裡非常難過卻無可奈何,而我對三寶的信心是非常堅定的
所以出家人的過失儘管最多最嚴重是無法摧毀我對三寶的堅定信心
但是並非所有在家眾像我一樣對三寶的信心非常堅定
比如說一個在家眾本來對佛教三寶具有清淨的信心可是看了一些出家眾的一些過失
於是導致他對佛教三寶的信心開始動搖,接著感到失望,因為失望就會產生不想繼續信佛教的想法,最後改信別的宗教,完全斷了自己學佛的機緣
所以佛教徒(尤其是僧人)若犯下過失是會破壞人對三寶的信心斷了人的學佛法的因緣,這後果還不嚴重嗎?會比看到過失還嚴重嗎?
為了避免越來越多的在家眾因為過失而捨棄佛教佛法失去了成佛或求解脫的機會
所以哀求仁波切大發慈悲提出方法拯救被過失折磨的在家眾避免他們因為受不了
而改信其他宗教 
第二,我只知道嚴謹自律,學佛修行是反觀自心這樣去修持的一個法門,像你這樣的話,我無法滿足你要的驚嘆的答案。
這番答覆,我想仁波切誤會我了,不是我想要驚嘆的答案,是大家都想要
因為我是學大乘的,所以很希望大家都獲益
仁波切你應該不會吝嗇慳貪才對,我心甘情願相信你是大愛無私之人
很抱歉,我令你失望了,我既沒有你所說的大愛,我只不過是一個走在修行道上的修行人,自始至終我只是把自己所學的傳達給別人。你要作一個去監督或者你要去拯救一些人,這些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定都是一樣的,各有各的想法,我們在整個教導的過程裡面都是因人而異去教授,我不知道有什麼通用的方法,實在令你失望了,我沒有那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