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慧眼

首頁竹節慧眼

親愛的訪客,您好!
非常歡迎您的到訪。現代人有許多困惑,滇貝仁波切為了引導現代的眾生,特別開設這個網頁,與廣大的網友們分享他的想法。仁波切希望藉由佛法和佛菩薩的智慧作為眼睛,去看世間百態。如果您心中有任何困惑,請在下方空格內寫下您的問題,仁波切將與您分享他的想法。

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上師是遍知的 要視上師為真佛"

01/10/2011 11:01 am
頂禮上師:因自身福慧資糧的缺乏,雖可以名相的理解在勝義諦之中,佛與上師甚至自身都是無別的;但世俗諦上,還是會看到上師以人這樣的化身顯現而產生的諸多限制。所以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上師是遍知的,要視上師為真佛。"因此而認為:"因為上師即是佛,所以可以知道他一定具有各種無礙的神變與神通。"這些以凡夫之眼沒有辦法真正看出的證量及功德,如此講的話,是否會有妄語的過患。謝謝。
我們講的與上師無二無別, 上師如真佛, 這些修持不僅僅是在作功課的時候, 在佛堂裡面是如此, 在日常生活當中本身就須要是這個樣子. 當在生活中, 我們沒辦法作到這些修持, 這就說明我們的清淨觀, 練習的還不是很自如. 所以希望多努力去練習清淨觀.

動物也會經過49天的中陰階段嗎

01/10/2011 10:30 am
請問仁波切:動物也會經過49天的中陰階段嗎?往生的時候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以幫助他們?謝謝。
眾生死亡之後到下一次投轉之間的過程, 就叫中陰. 每一個眾生都會經歷, 只是長與短之別. 普遍來講是49天, 不管是那一道的眾生都會經歷. 眾生會投轉到那裡, 要看自己的福德資糧, 所以凡是能夠為他們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都是可行的. 凡是放生啊, 點燈啊, 供養, 布施, 誦經等等所有的善行都是可以的.

放生時看到未能讓我們帶走的眾生 是否要生起慚愧的心

23/09/2011 09:33 am
頂禮珍貴具德上師尊 放生時,看到未能讓我們帶走的眾生,知道它即將成為別人盤中美食時,心裡感到非常非常的難過,只能不斷為它們做皈依。想請問仁波切,此時,我的內心是否也要對這些眾生生起慚愧的心?因為目前能力未及而發願將來能救渡它們呢?
每個人是希望透過放生的過程, 去培養個人的悲心和菩提心, 也就是誓度利益一切眾生的願力,我想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目標. 我希望當我們看到六道的眾生有很多的無奈和無法選擇的後果時,我們看到自己的無助和看到這些眾生的痛苦, 我們應該生起更強大的悲心和菩提心去利益一切眾生. 最主要的是去更精進的修持, 而不只是一味的難過, 其實難過本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只有自身的修行以及增強自己的實力, 才能對眾生有益.

學佛的過程 心應該是一直處在愉悅的狀態 才是學對了嗎

23/09/2011 09:32 am
頂禮珍貴具德上師尊 學佛的過程,心應該是一直處在愉悅的狀態,才是學對了嗎?過程中雖然有歡喜的時候,但有時也感到艱辛,尤其在跟自己習性拉拔時、在確立方向時、或發心愈到瓶頸時,心中總有個聲音:「你無路可退,無路可退,只能往前」;但前方霧茫茫,不敢大邁腳步走而學習低落,這是因為學錯方向了嗎?
第一, 對於佛法本身的歡喜心, 我覺得是必要的. 就像我們平常作任何一件事情, 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失去了興趣之後, 你說, 他還會繼續作這件事情嗎? 所以. 對佛法本身的歡喜心是很重要的. 至於修行本身, 過程裡面, 我們遇到很多的煩惱, 我想也是很正常的. 當遇到這些煩惱時, 最重要的不是會不會生起煩惱, 而是不要被煩惱帶走, 能夠把這個生起煩惱的心從煩惱中拉回來, 拉回到佛法上面去, 這是重要的. 至於說前途霧茫茫, 我想任何一個籠中的眾生, 對於未來的事情都是一個未知數, 這是一個無常的觀念, 所以重點不是去看未來, 重點是去看當下. 我們的心和修行應該放在當下, 這個才是重要的.

之前做過皈依 現在要依止不同上師 需要再次做皈依嗎

28/07/2011 12:41 pm
再請教仁波切:如果之前已做過皈依了,現在要依止不同的師父或上師學佛,需要再次在這位上師跟前做皈依嗎?另外,如果皈依之後,因為無知而違犯皈依的三個學處,需要重新受皈依戒還是進行發露懺悔即可?謝謝。
第一, 從嚴格的戒律而言, 我們的動機和心態完全是無知的狀況下作皈依, 是否得到了皈依的戒,是有疑問的. 如果現在已經了解皈依, 去作皈依是可以的. 如果你今天已得到皈依的戒, 不管跟那個上師學佛, 他都是三寶的隨從, 從理論上講, 不需要再次做皈依, 如果再次作皈依, 也只是再穩定皈依而已. 至於皈依的戒完全破了, 無法作發露懺悔時, 需要重新作皈依也是可以的, 但重點還是在於發露懺悔.